團結香港基金倡通識科審查範圍擴至補充教材 考試評級只設合格與不合格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0/09/07 13:27

最後更新: 2020/09/07 19:40

分享:

分享:

團結香港基金今(7日)就通識科發表研究報告。(團結香港基金提供)

高中核心科目通識教育科近期爭議不斷,團結香港基金今日(7日)發表研究報告,批評教育局目前不設行之有效的通識「教科書」審查機制,令有關課本內容「陷入無監管狀態」,認為當局有必要公布教材審查準則,並擴大審查範圍至教科書補充教材,並簡化科目評級,只設合格和不合格。

團結香港基金委託嶺南大學於5至7月從網上訪問484名通識科教師及71名中學校長,以及訪問25名教育專家,發現87%受訪教師表示會以教科書作為主要教學材料,顯示「無需教科書」的理想完全脫離現實需要;報告指,教育局沒有建立行之有效的教科書審查機制「導致教科書內容陷入無監管狀態」,建議政府有必要公布教材審查準則,同時把審查範圍擴大至教科書附帶的補充材料。

同時,39%受訪教師稱以社交媒體作為主要教學材料之一,報告認為此做法嚴重影響教材的真確性及中立性,惟要求當局審核所有網上資料並不現實,故建議政府匯編網上指南,推薦可用的電子教材和補充材料,並定時審閱。

基金會倡保留通識科作為文憑試必修科,但報告形容通識科現行考評模式類近語文科的議論文寫作,指「評改涉及主觀判斷,難以客觀並細緻地將學生劃分為七個等級」;高達97%受訪教師認為語文能力較佳的學生在應考通識科具有優勢。

報告建議當局考慮只列合格和不合格兩個評分等級,並加入寫作以外的其他考評模式,以增強考評機制的公平性及靈活性;同時在大學聯招(JUPAS)取消計算通識科得分,改為僅以合格作為升學要求,讓學生聚焦課堂過程所得,而非最終成績。

擔任報告首席顧問的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認為,通識科課程現時出現「異化」,距離當年設立學科鼓勵多元學習及培養思考能力等理想目標「愈走愈遠」,批評現行課程結構鬆散,引述報告指78.9%受訪教師教材取自報紙和刊物,「不能否認目前報刊許多報道偏頗、未經證實,並非知識,甚至是虛構」,質疑難達致明辨是非,認為科目需改革,助建立正確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、開拓知識包括加入科學元素,以及提升明辨是非及解難等多元學習能力。

對於最近有通識書送審後刪去「三權分立」、「公民抗命」及「六四事件」等政治敏感內容,黃玉山回應指,將剛發生的社會事件放在堂上討論是「有問題」,相關傳媒報道也有取態,強調教科書送審不涉政治傾向,而是注重有關內容真確。

曾任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總課程發展主任(通識教育)、現任小學校長陳岡則認為,通識科雖不是政治科學,但內容應保持平衡,例如談及香港人生活素質和中國改革開放,不可完全不提政治因素,只要符合教育條例、不涉政治宣傳便可。對於有教師教材取自社交媒體,報告倡當局設電子教材指南,陳岡指社交媒體資訊不斷更新,難以由政府審查,故應該由專業教師把關。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訂閱Telegram最新🍴✈️🎁優惠及送禮情報:https://bit.ly/3bebLM2

記者:馮琪雅